(续上)
隋代时期南北书风有着自觉融合的需求,各自有所取舍。隋代楷书采纳北朝楷书的字形大小,结构特点借鉴南朝小楷的结体方式,笔法上以北方楷书的书写技法为基础,适应性地改变南朝楷书的笔法。
图片
然而隋代历时短暂,楷书 “尚法” 处于过渡发展的阶段,如何将南朝的精致与北朝的粗犷相融合,唯有等待唐人来完成。唐人解决楷书 “尚法” 的主要途径是 “北书为用,南书为体”。北朝魏碑体楷书,字形大小和用笔技法与唐楷相近,所欠缺的是字形的稳定性。南朝楷书的字形结构成熟,但是受限于字形大小,用笔技法较为简约。
图片
唐楷在字形结构上借鉴魏晋小楷的形体特点,在大小和笔法上借鉴魏碑体的技法内容。可以说,从晋系楷书到唐系楷书,笔法的变革是关键所在。
唐人改变了楷书的书写技法,朝着法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在褚遂良的楷书中表现得尤为显著。虞世南与欧阳询,均为陈隋书法艺术的守护者,他们的书法风格融合了南北之长,既有南朝的峻峭雅致,又有北朝的古朴质实。
图片
褚遂良在贞观年间所书的《伊阙佛龛碑》(641年)和《孟法师碑》(642年),从其书法风格来看,似乎受到了欧阳询的影响,同时也带有浓厚的齐周隋的遗风。用笔果断,线条方直瘦劲,带有明显的八分笔意;平画宽结,结构方整。
褚遂良晚年,体察到唐太宗倡导王羲之的行书,于是他开始以行法入楷,强化提按顿挫,实现了“变古制今”的创新,形成了宽绰疏逸、缜密劲练的楷书面貌,并成功摆脱了周隋楷书的影响,使唐楷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图片
因此,褚遂良被誉为“唐之广大教化主”,中晚唐的楷书无不受其影响。正如王澍在《虚舟题跋》中所说:“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曜,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媚则为锺绍京,稍腴润则为吕向,稍纵逸则为魏栖梧,步趋不失尺寸则为薛稷。” 我们从褚遂良不同时期的《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和《房玄龄碑》(652年)、《雁塔圣教序》(653年)以及具有典型性秾丽端美的褚氏风格的《褚遂良倪宽赞》等楷书中,可以看到其楷书对提按用笔的不断强化与法度臻于完善的发展过程。
图片
李嗣真评价其书法 “丰艳雕刻” 正是着眼于此,其后的裴休、颜真卿、柳公权则是这种趋势的延续。同时,唐代的墓志当中也存在一些 “楷法” 突出,缺乏个性的作品,如《郑虔墓志》、《路氏墓志》、《宋遥墓志》、《杨玄福墓志》、《郑齐望墓志》等,笔画带有 “法” 的装饰意味,“尚法” 的程度较高。
图片
三笔法谱系
唐人最为重要的成果是构建了笔法传授的脉络。所谓笔法传授,乃是以蔡邕作为开端,自魏晋的 “钟王” 沿六朝而下的书法传统,其目的在于彰显权威性而构建起的谱系。唐代流传有《传授笔法人名》一文写道:
图片
蔡邕得之于神人,而后传予崔瑗及女儿蔡文姬,蔡文姬传于钟繇,钟繇传于卫夫人,卫夫人传于王羲之,王羲之传于王献之,王献之传于外甥羊欣,羊欣传于王僧虔,王僧虔传于萧子云,萧子云传于僧智永,智永传于虞世南,虞世南传于欧阳询,欧阳询传于陆柬之,陆柬之传于侄子陆彦远,陆彦远传于张旭,张旭传于李阳冰,李阳冰传于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总计二十三人,此文传承至此终结。
图片
此外,卢携称张旭传法多人,其中有韩滉、徐浩、颜真卿、魏仲犀、蒋陆、野奴等人。崔邈传法于褚长文、韩方明。徐浩传法于皇甫阅。皇甫阅传法于柳宗元、刘禹锡。柳宗元传法于房直温、贺拔惎、寇璋、李戎等。唐人在对楷书技法进行探索的同时,不断完善笔法传承的谱系,其中既有师门传授,亦有家学传承。
图片
唐人所构建的这条笔法传承谱系,核心内容乃是围绕王羲之的书法展开。不论王羲之的书法师承渊源如何,其神人传授和博采众长的特点都极为显著。这表明王羲之的书法既体现了正统与神圣,也是 “笔法” 的集大成者。在这条谱系中,技法涵盖了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泛化的书体技法问题显然并非关键,重要的是传承的有序性。笔法谱系对于唐人而言意义重大。首先,这种笔法的传承彰显了王羲之书法系统的稳固与合理;
图片
其次,明确了唯有王羲之的笔法才是书法传承的正统;第三,在钟繇和王羲之与北朝楷书融合之时,确立了王羲之笔法的正统地位,终结了北朝楷书在唐代的流传;第四,为唐代楷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法准则,从而让实用性极强的楷书拥有了清晰的传承脉络。
唐代衍生出的笔法传授谱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超越了技法传承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不管唐代楷书的 “尚法” 是出于国家的需求,还是书家的自觉,对秩序的追求是一致的。
图片
源于对秩序的追求,唐人对于笔法谱系深信不疑,宋代更是将宋人不善书的缘由归咎于不写楷书。乃至元代郑杓著有《书法流传图》,明代解缙撰写有 “书学传授”,而清代梁巘又梳理出董其昌的书学传授线索,皆可视为这种风气的发端。唐代楷书主导了宋元明清数百年的楷书发展,除了实用性的特征因素外,在王羲之之后,又确立了张旭在笔法传承谱系中的地位。中田勇次郎曾总结笔法传授系列,发现张旭乃是唐代笔法传承中的核心人物。
图片
颜真卿、李白、李阳冰、徐浩、韩滉、邬彤、魏仲犀、韦玩、崔邈、张从申均从张旭学得笔法。之后徐浩传笔法给徐璹、皇甫阅;崔邈传笔法给韩方面、褚长文;邬彤传笔法给怀素、柳公权,自此笔法传承有序。张旭不仅传承了魏晋笔法,自身为后人又树立了草书、楷书全能的形象,充分表明这个笔法谱系的真实与可靠。
笔法谱系对唐代楷书影响颇大。其一,笔法谱系由名家组成,以王羲之笔法为核心的笔法传承线索,消弭了北朝书法对唐代楷书的影响,表明了精英文化具有绝对的引领力。实际上,唐代楷书是南北书法融合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北朝楷书仍有承继,如《王守质墓志》、《李邕墓志》、《马凌虚墓志》等,还带有魏碑体的笔法特征。
图片
其二,笔法谱系赋予唐代楷书技法以合理性与权威性,进而促使唐代楷书名家在当时就具备极大的影响力,并一直延续至清代。实际上,宋代以后对于唐代楷书是一边指责一边学习,既出现了 “台阁体”“馆阁体”,也出现了雍容大气的榜书大字。
其三,笔法谱系如同唐代社会一般具有包容性,一方面规定了 “法” 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却接纳各位名家的个性风格,既促成了 “尚法”,又吸纳了 “新风”。这是唐代楷书在整个唐代时期未曾陷入僵化的机械性书写的重要缘由。
图片
总之,唐代是楷书极为昌盛的时代,名家众多,风格多样,但书家对技法的秩序化、法度化追求致使书法的技术和思想趋于教条与简化,如此一来,传统书法不再需要父子相传,凭借笔法歌诀便能迅速掌握书写。唐人执着于各类笔法传说,师法相授被流传的各种笔法所替代,天赋出众之人完全能够通过训练达到笔法的娴熟。由此,唐代楷书打破了魏晋以来家法相传的局面,名家楷书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士人广泛学习,所以唐代楷书在朝着技法标准化发展的同时,片面追求棱角和脂肉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而且在唐代墓志上的楷书书法,还有众多未能消化的笔法问题。或许这些情况皆是未能 “心悟” 的结果,但是楷书 “尚法” 的观念已然形成。当然,唐人也留意到楷书技法的程式化所带来的弊端是书法趋于装饰性。所以唐人试图通过建立笔法传承谱系,使唐代书法合理化、秩序化。实际上,唐代楷书和笔法谱系一直影响至今。
(完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将《褚遂良倪宽赞真原色足本字帖》、《褚遂良字帖房玄龄碑梁启超藏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珍本宋拓》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褚遂良倪宽赞真原色足本字帖》、《褚遂良字帖房玄龄碑梁启超藏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珍本宋拓》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凯狮优配-正规炒股在线配资网-中国正规股票app排名-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